湖北省中医院(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、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),前身为1868年由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博士创立的仁济医院。百余年来,医院历经重组、合并,于1961年成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,开创全省首家医院化、规模化行医的中医机构先河。2002年与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合并组建为现在的湖北省中医院。157年栉风沐雨,历代省中医人砥砺奋进,现已发展成为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三甲中医医院。
医院始建于
建筑面积
编制床位
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示范中医院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,也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省级科研院所、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单位,2022年获批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。连续三届蝉联“全国文明单位”称号,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A+等级(中医综合类最高级别)。
一院四址,誉满杏林。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三甲中医医院,现构建“一院四址”发展格局(花园山院区、光谷院区、葛店院区、凤凰门诊),构筑30.9万平方米的医疗服务集群,编制床位2400张(开放床位2800张),开设47个临床专科、56个病区。2024年年门诊量300万人次,年住院患者超10万人次。
名医荟萃,仁术惠民。现有在职职工3000余人,其中高级职称人员600余名,硕、博士研究生导师近300人。高层次人才梯队涵盖:国医大师2人,全国名中医1人,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5人;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;湖北中医大师3人、名师13人,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28人;长江学者特设岗1人,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;拥有省级各类人才上百人,享受省突、省贴专家20人;百余人担任国家级、省级学术组织主委、副主委。
专科齐全,优势凸显。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(中医类)5个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4个、重点专科12个,国家中医优势专科9个;省级重点学科8个、重点专科30个。肝病科、肾病科获评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培育及建设单位。老年病科为国家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。9个专业为全省中医质控中心挂靠单位。针灸科获批湖北省肥胖症针灸诊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。
特色明显,协同创新。上世纪6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开展“冬病夏治”,现已形成100余项中医医疗技术体系,其中阴阳调理灸、太极推拿等12项为特色技术。“体质辨识”、“膏方节”等中医特色品牌广受认可。102种特色院内制剂惠及患者。
开设67个专病门诊及7个中医特色护理门诊。妇产科、甲状腺诊疗中心、绿色肿瘤中心、肥胖专科创新中西医多学科协作模式;儿科构建多维度“扶中”外治体系。外科体系完备,可开展心脏搭桥、腔镜微创、血管介入等高难度手术,建立中西医协同加速康复团队。构建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救治体系,建成卒中中心、胸痛中心等现代化急救平台。
科研驱动,勇攀高峰。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、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,二级实验室14个;国家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专业33个(药物GCP备案专业19个、器械GCP备案专业14个);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。2022年生物样本库通过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审批。
近五年获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课题近200项,承担“茯苓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投建及产品开发”等重大项目;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,多项院内制剂实现技术转让。
医教协同,育人沃土。作为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,构建起院校教育、毕业后教育、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。拥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、硕士学位授权点各1个。设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1个、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,打造以国医大师、全国名中医牵头授课的“双师型”师资600余人,年均完成课堂理论教学2万余学时,接收实习生、住培生、留学生1000余人次。
开放合作,公益担当。搭建“一带一路”中医药交流桥梁,60余年不间断参与医疗援非。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度国际合作交流。勇担公益使命,持续肩负援疆、援藏、对口帮扶、博士服务团等任务,推动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网络。
医联体建设成效显著,湖北省中医院医疗集团目前已有35个地市县级中医医院成员单位,社区医联体成员单位82家、高校医联体成员单位15家,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技术优势,推动优质资源下沉,实现“好医好药好经验”基层共享。
征途漫漫,惟有奋斗。省中医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,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朝着建设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医院目标努力奋斗,为健康湖北、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!